近年來,蘭州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和教育幫扶政策,與東鄉縣相關學校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校地合作,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11月18日,東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項目傳承人馬麥勒則,應邀走進蘭州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為師生開展了一場以“學習‘非遺’知識,弘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她詳細介紹了東鄉刺繡的發展歷史,親手為孩子們傳授東鄉刺繡的技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展示了東鄉刺繡的獨特文化魅力,既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附屬中學黨總支書記李建東主持活動。

東鄉刺繡是一項擁有悠久歷史的“非遺”技藝,在東鄉族婦女的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技藝以布為紙、以線當墨、以針做筆,青燈花布,朝生夕息,指尖繡出新生活,集中反映了少數民族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東鄉刺繡以其獨特的熱情與奔放,有別于雅致細密的蘇繡、廣繡,奔騰的黃河水、壯闊的高原風情賦予了其獨樹一幟的風格,近年來也為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貢獻了巨大力量。


活動中,學生們不僅近距離感受了東鄉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且通過馬麥勒則老師的講解,深入了解了東鄉刺繡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東鄉刺繡的技法多樣,以其雅致、樸實、清秀的特點而著稱,如怒放的牡丹、含苞的杏花、飛舞的蝴蝶等,都在技師的創作中變成精美的藝術品。


活動現場,馬麥勒則老師細致生動的講解和示范,孩子們耐心聆聽,認真學做刺繡作品,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和躍動的色彩,讓這場“非遺”傳承課充滿了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過此次活動,東鄉刺繡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在校園里傳承和普及,引導學生在課本、課堂外接受多層次的傳統文化熏陶,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東鄉刺繡的興趣和認知,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編輯:小教處;審核:李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