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理學院邀請,暨南大學李寶軍教授9月25日至29日來校交流,并于27日下午在文理大樓應用物理系會議室做了“基于光子納米探針的捕獲與操控”的學術報告。學術報告由理學院副院長張材榮教授主持。應用物理系部分教師和研究生、本科生共50余人參加了學術報告。
李寶軍教授的報告,主要介紹了其團隊在光學、生物、醫學交叉領域中的突破性成果—用光學納米探針來捕獲和操控粒子(納米顆粒、細胞等)。他們基于光力原理,用錐形納米光纖探針實現了活細胞的捕獲。沿著納米探針傳播的光可以在單細胞上實現聚焦,其聚焦光斑的半高全寬約200 nm,從而實現了對單細胞的操縱,同時還能實現亞波長空間分辨的實時熒光信號檢測。他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廣大光學、生物、醫學領域研究者的關注與認可。
通過此次交流和學術報告,師生們了解了光學納米探針這一當前國際研究前沿及熱點的最新進展,開闊了大家的學術思維方式,對我校物理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李寶軍教授還為我校光學學科的發展和建設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指導意見和建議。(撰稿:王向賢;終審:張維權)

李寶軍教授簡介
李寶軍,暨南大學教授、納米光子學研究院院長,第四、五、九屆全球光電大會共主席,中國光學學會理事、光電技術專委會副主任,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長。1998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1998至2000年復旦大學物理系博士后,2000至200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聯合博士后,2002至2016年中山大學教授(其間,曾任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院長、牛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光捕獲與光操控研究,發表SCI論文260余篇,主編英文學術專著3部、參編7部,獲授權美國和中國發明專利30余件,作學術會議大會報告、主旨發言、邀請報告13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廣東省丁穎科技獎1項。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青、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當選美國光學學會會士、中國光學學會會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會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