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刻了解國家政策,探尋民族地區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使即將走上思政課堂的青年教師能夠將課堂教學與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將科研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青年教師于8月1日至10日開展了主題為“探訪鄉村振興 走深走實思政育人”青年教師走基層活動。學院趙潔、楊東升、王旭強3位教師先后赴我省“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東鄉縣的果園鎮和五家鄉的6個行政村以及布楞溝村進行了為期10天的深度調研,主要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下的經濟發展、群體共富、生活共享、精神富足、社會高效共治5項內容進行,以與村干部座談、入戶訪談的形式,完成調研問卷60余份,為后期科研項目申報和課堂案例講授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8月1日,調研隊驅車前往有著1750多道山梁和3000多條山溝的東鄉族自治縣,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處處是懸崖峭壁,被稱為“地球的肋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但沿途隊員們看到了高峽平湖、杏園風光、丹霞地貌,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緩慢過渡的地貌變化,不禁感慨于民族走廊豐富的地貌和奇特的自然景觀。調研隊首先抵達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的布楞溝村。在十一年的發展中,這個“懸崖邊”的普通小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渴死麻雀摔死蛇”的極度貧困村,發展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的“樣板村”。此時,村路口的中石化干部培訓學院、祥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圈舍建設正酣。隊員們首先參觀了布楞溝村史館、民俗文化館和刺繡、農耕文化體驗區。在駐村工作隊馬隊長的介紹下了解到,在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增收難“六難”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東鄉縣政府正進一步結合本地特色,積極發展養殖、扶貧車間、勞務輸轉等產業,幫助貧困群眾穩定增收。隊員們參觀了村里最大的肉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了解了政府羊全產業鏈發展各項獎補的相關政策,目前肉羊養殖合作社已成為布楞溝村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年終分紅也在逐年增加。生活好起來了,村民們的觀念也發生了重大改變,村民或外出務工,或在村中創業就業,曾經“三只羊,兩頓飯,曬個太陽一整天”的場景不見了。除養殖產業外,布楞溝村還打造了特色扶貧車間,產品有油馃馃、香菇、木耳、火鍋底料等。2023年底,布楞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098元,是2012年的6.8倍。
之后的幾天,調研隊在蘭州理工大學幫扶的果園鎮李坪村調研時了解到,安臨一級公路的全線通車,為李坪村打造省級示范村帶來了有利條件,今年李坪村正在緊抓“沿川經濟帶”開發建設契機,投資671.87萬元集中實施農村道路硬化及維修改造、灌渠提質改造、人居環境綜合提升和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等四個項目以及‘十改一拆三建’到戶項目,預計九月底全部竣工。此外,李坪村正在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嘗試依托本村唯一一家養殖龍頭企業——伊東羊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人工授精、良種羊培育等技術,帶動村民擴大養殖規模,形成“家家戶戶搞養殖”的景象,以提高和保障村民收入。
在五家鄉的下莊村、馬場村、馬陰村和果園鄉的奴拉芒村調研時,蘭州理工大學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干部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防返貧監測入戶摸排,調研隊員們也跟隨入戶進行了細致的訪談。之后,駐村書記們詳細介紹了駐村的相關情況以及利用高校優勢資源,開展的特色幫扶。下莊村的駐村書記說:“今年是蘭州理工大學在這個村子幫扶的第9年,期間歷任5批駐村干部,我們的工作即有傳承也有推進,傳承的是‘紅柳精神’,推進的是‘鄉村振興’”。
在整個入戶調研過程中,隊員們聽到村民們說的最多的是“路通了,水通了,經濟收入有保障了,生活比起10年前好太多,我們都是國家政策的受惠人。”但對于村干部來說,鄉村振興的道路任重而道遠,“鄉村振興不僅關注的是農民的產業經濟收益,更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思想文化熏陶,強化黨建引領和文化建設。”通過這次調研,隊員們深入農村基層,增強了自身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也進一步堅定了要努力把論文寫在隴原大地上的決心。(撰稿:趙潔,初審:朱長兵,終審:王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