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至17日,應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邀請,清華大學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陸新征教授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關新春教授來校交流并做學術報告。學術報告在學校蘭工坪校區逸夫科技館二樓報告廳舉行,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黃銳、甘肅建投設計咨詢集團總工程師王棟、甘肅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結構總工程師芮佳、甘肅省土建學會國際學術交流部秘書長、西部土木工程減震隔震行業技術中心副主任程選生,土木工程學院喬宏霞教授、史艷莉教授、黨育教授、許繼祥教授、王景玄教授等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團隊青年骨干人員、研究生代表和校外企事業單位代表300余人次參加,杜永峰教授、副院長李萬潤分別主持報告會。
陸新征教授做了題為“建筑結構的生成式智能設計方法及應用”的學術報告。他結合實際工程,采集大量工程設計圖紙作為學習庫,利用優化算法突破設計訓練數據不足的瓶頸,同時綜合考慮建筑功能布局、力學原理和工程師經驗規則等約束,提出了一種建筑結構的生成式智能設計方法。通過對土木工程領域結構設計規范、規程的智能學習,提出了一種基于結構設計規范的智能審圖方法,具備結構規范復雜條文的自動解譯和審查能力。基于所提智能設計方法開發的設計平臺在大量工程設計中得到應用,表明智能化生成的結構方案基本滿足建筑結構方案設計階段的基本需求,設計效率顯著提升。

陸新征教授做學術報告
關新春教授做了題為“新型摩擦擺及其隔震結構抗震性能”的學術報告,報告介紹了一種工藝便捷、造價低廉的新型鋼管混凝土摩擦擺支座的設計思路、預制流程和力學性能以及基于該類型摩擦擺的隔震結構抗碰撞傾覆性能和抗連續倒塌的分析方法。針對現有隔震技術安全冗余度低、抗超大震能力儲備不足的問題,介紹了兩種新型隔震結構體系的概念、原理以及針對超大地震響應的部分數值模擬和試驗結果。

關新春教授做學術報告
兩位報告人在討論交流階段與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互動充分,分別回答師生關注的一系列技術問題。與會人員表示,報告會對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據悉,此次學術報告會是蘭州理工大學牽頭承辦的第十六個國家防災減災日西部減隔震科普系列活動,西部土木工程防災減災2024年研究生暑期班系列學術報告的第一階段學術報告,由土木工程減震隔震技術研發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甘肅省土木建筑學會國際學術交流部和甘肅省土木建筑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報告結束后,相關人員參觀了土木工程試驗中心,并就人才培養經驗舉行座談。(撰稿:李虎; 初審:王亞軍; 終審:張艷)
陸新征個人簡介:
陸新征,清華大學士木工程系教授,防災減災工程研究所所長,兼任《工程力學》期刊主編,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ASCE Associate Editor等多個SCI期刊編委。主要從事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智能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專著8部,累計被引用2萬余次,連續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2014-2023)。成果被國標、行標、美國混凝土學會規程、美國NSF重大項目平臺及重要結構計算軟件采納,并應用于北京“中國尊”超高層建筑等多個標志性工程,參與汶川、玉樹、蘆山、魯甸等地震的抗震救災工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項多項。獲評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香港理工大學JM Ko Award等獎勵。
關新春個人簡介:
關新春,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先后主持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國家級項目近10項,核心骨干參與國家級項目近2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授權發明專利19項,發表SCI論文80余篇,擔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防震減災工程分會理事、美國混凝土協會中國分會理事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士結構耐久性、智能材料與結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