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璽教授團隊創新性地運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成功揭示了鹽漬土力學特性,并將其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博士生導師喇培清帶領的團隊則通過“鋁熱法”制備出一系列高熵合金,推動了高熵合金制備技術的轉化……打開蘭州理工大學官網,該校一系列科研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從機械工程領域對新型智能裝備的研發,到材料科學中高性能復合材料的創新制備,這些科研成果不僅緊密貼合地方產業需求,更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成為了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引擎。“近年來,蘭州理工大學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緊密圍繞甘肅省的‘四強行動’,全面激發科研活力,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3月13日,蘭州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鹽漬土力學特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甘肅省鹽漬土分布廣泛,長期以來對公路與房屋建筑工程構成了嚴峻挑戰。鹽脹和溶陷引發的路基路面變形問題,一直是工程技術人員面臨的難題。近期,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周鳳璽教授團隊經過十多年的深入研究,成功揭示了鹽漬土熱質遷移及變形的規律,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力支持。該成果榮獲2023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此基礎上,團隊還主持制定了《鹽漬土地區公路路基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這一交通運輸部行業標準,為西北寒旱區鹽漬土地區的公路工程建設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指導。
“學校給予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政策,為科研成果的順利轉化鋪平了道路。”周鳳璽說,“我們團隊在鹽漬土研究方面的成果,制定出的新規范,為鹽漬土地區公路設計與施工提供了統一且科學的標準,有力推動了相關科研成果在行業內的廣泛應用。”
面對復雜多樣的工程條件,周鳳璽團隊深入鉆研,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技術措施。這些措施在實際工程應用中成效顯著,不僅有效消除了因水鹽遷移導致的鹽漬土鹽脹與溶陷變形問題,還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實現了經濟效益與工程質量的雙贏。
此外,團隊還積極開展對外合作,通過優勢互補,成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研發難題,推動了鹽漬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穩步發展。
扎根西北讓金屬材料有“韌”有余
鋼鐵作為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材料之一,其強度較低的問題一直影響著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進而增加了環境壓力。蘭州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喇培清和團隊在國際上率先采用鋁熱法成功制備了微納異質結構鋼鐵材料,并創新性地開發了多種成型加工調控技術,形成了多樣化的微納結構。

喇培清介紹,通過這些技術,多種鋼鐵材料的強度與塑性得到了成倍提升,或在保持良好塑性的同時顯著增強了其強度。團隊還深入揭示了微納結構對材料強度和塑性影響的物理機制,挑戰了現有的強韌化理論認知,并構建了微納結構強韌一體化增強的新理論體系。該理論不僅適用于結構金屬材料,還為鋼鐵及有色金屬結構材料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支持。
通過鋁熱法,該研究團隊成功制備了一種具有納米級晶粒和微米級晶界的鋼鐵材料。在新理論的指導下,團隊還研發出一種可規模化生產的高強度、高韌性且耐熔鹽腐蝕的微納結構不銹鋼。“該材料目前已應用于新能源電極材料的生產設備以及甘肅多地的光熱電站中。”喇培清向記者透露。
蘭州理工大學的科研成果緊密貼合地方產業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今后,學校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緊密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加強頂層設計、整合資源,持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陳偉表示,學校將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