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周鳳璽獲蘭州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并留校任教。后在中國科學院寒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又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任訪問學者。作為省級一流課程和教學團隊負責人,曾獲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和研究生教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周鳳璽目前為甘肅省“飛天學者”青年學者及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才。他與科研團隊在鹽漬土力學及其工程特性、土動力學及巖土工程抗震領域取得了卓越成果。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他們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為中國鹽漬土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他和團隊在科研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始終秉持著積極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理念。項目組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與相關的科技儀器公司以及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深入剖析研究中的關鍵痛點,精準地提出研發需求。
周鳳璽舉例說明,在研究土體微觀結構演化對宏觀特性影響機理的過程中,項目組創新性地提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并結合非飽和土三軸剪切系統的測試能力。這一突破性的思路為后續的研發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合作過程中,雙方通過技術交流會議、聯合研發小組等形式,共同攻克研發難題。項目組提供理論支持和實驗數據,企業負責產品的工程化設計和生產工藝優化。經過共同努力,成功聯合研制出了滿足市場需求的非飽和土三軸核磁共振儀。
周鳳璽表示,這種產學研合作模式不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轉化,還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產品增長點,提升了企業的技術競爭力。同時,也為項目組提供了實踐平臺,促進了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為大學生創新訓練提供了思路和素材,實現了產學研多方共贏。
“在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過程中,中試環節至關重要。”周鳳璽說,項目團隊基于寒旱區鹽漬土研究,執行了中試工作,選擇了蘭州T2航站樓及西北地區典型路段作為試驗場地。通過大量測試和長期監測,團隊收集了關鍵數據,并據此優化了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
此外,該團隊還積極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進行指導,并積極開展儀器共享,讓同行到該校進行儀器性能的中試環節,進一步提升了儀器的性能和可靠性。團隊成果轉化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他們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與科技儀器公司聯合研發的非飽和土三軸核磁共振儀、多因子氣候環境模擬系統等相關測試儀器成功應用于巖土工程測試領域,提高了測試的準確性和效率。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在工程實踐中得到推廣應用,解決了鹽漬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難題,推動了鹽漬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基于項目研究成果,該團隊還負責主編了交通運輸部行業標準《鹽漬土地區公路路基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為全國鹽漬土地區公路工程建設提供了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這一舉措進一步推動了研究成果在行業內的推廣應用,提升了中國鹽漬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水平。
在科研儀器研發方面,該團隊與企業聯合研發的測試儀器帶動了相關儀器制造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在工程建設產業方面,鹽漬土研究成果的應用為鹽漬土地區的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減少了養護維修規模和數量,提升了服役性能,節省了運營期的養護維修投資。
在經濟效益方面,通過室內外試驗、理論分析等相結合的方法,該團隊有效預測了外界環境作用下鹽漬土的強度、變形和穩定性等問題,節約了大量因鹽漬土病害導致的工程維修和重建成本。在社會效益方面,他們解決了鹽漬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難題,保障了公路、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甘肅省科技廳近年來積極致力于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與壁壘,順利完成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在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省科學院以及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這四家試點單位中,共有146項職務科技成果被賦予相關權利。通過轉讓或許可方式,這些成果已實現轉化,合同金額累計達到1.6億元,為進一步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蘭州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偉表示,2025年,該校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聚焦“四強行動”,助力新型工業化進程。通過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學校將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具體而言,學校領導將牽頭負責甘肅省14條重點產業鏈上的企業對接工作,主要支持相關學院參與其中,深入鏈上企業和工業園區,精準對接技術難題,充分挖掘科技創新潛力,協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并推進應用場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