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第三次黨代會以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踔厲奮發,主動作為,著力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綜合治理能力水平,著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在黨建思政、教學科研、學科平臺、師資隊伍、學生工作、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新進步。2024年學院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抓實黨建,融合發展,黨建思政工作取得新突破
強化頂層設計,學院師生干事創業氛圍濃厚。學院黨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注重將黨的創新理論與西遷精神、紅柳精神深度融合,并結合“團結求是 拼搏攀登”院訓和學科專業優良傳統,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全面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與教育教學、科研能力。百年校慶期間召開學院本科教育教學60年懇談會,講好材料故事,傳承材料精神。

每年七一前后,學院組織全體教師赴省內紅色場館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見學,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同時,注重挖掘各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推進專業課與政治引領、家國情懷、價值取向、科學素養等有機融合,入選甘肅省課程思政示范專業1個,獲批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課程、課程思政24門次,4人獲評全國高校美育先進工作者、6人次在各級課程思政教學競賽中獲獎。加強統籌謀劃,基層黨建“雙創”工作取得新成績。學院黨委持續強化黨對各項工作的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院事業高質量發展,探索通過強化組織力提升工作機制,黨建引領事業發展模式,推進組織力與事業發展深度融合,黨建工作成果顯著。學院黨委獲批甘肅省“標桿院系”并連續獲校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焊接技術與工程教師黨支部、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生第1黨支部等3個師生黨支部獲批甘肅省“樣板支部”,全院師生團結一心、干事創業氛圍充盈。


守正創新,深耕內涵,人才培養工作實現新跨越
學院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持續深化一流專業、一流課程等質量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第三次黨代會以來,學院以穩定本科生規模,擴大研究生規模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本科生招生規模穩定在600名左右,碩士研究生從2019年的267名增加到2024年344名,博士研究生從21名增加到42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3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焊接技術與工程、冶金工程、無機非金屬工程3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國家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7門;獲全國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8項,獲批教育部新工科教育改革、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等項目5項,省級教學成果培育、創新創業項目3項,編寫國家級教材多部。2個項目獲取“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獎520多人次、創新創業立結項,其中,“互聯網+”國賽銀獎1項,銅獎2項。

科學謀劃,統籌發展,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學院瞄準材料、冶金學科前沿,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注重學科交叉,一體兩翼、兩翼齊飛、頂天立地目標,形成了“金屬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復合與功能器件”兩大學科科研板塊,“鎳鈷資源高質化利用及成型控性”等九大研究方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獲批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突破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同時,注重資源整合,推進平臺建設,獲批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金屬表面工程技術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11計劃”引智基地等國家級平臺,利用國家中長期貸款項目建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平臺,投入8000多萬元、添置儀器設備100多臺套,有效改善了教學科研條件。

充分發揮現有高水平研究平臺的帶動作用,堅持“突出特色、追求卓越、注重交叉、集成優勢”的原則,借力“一帶一路”黃金結點優勢,瞄準金屬加工、有色冶金、交通制造、重型機械及能源化工等領域中的前沿科學問題,將學科資源、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強化學術型人才培養。五年來,學院師生發表SCI論文1200余篇,其中1篇聯合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發表在Science上,3篇發表在Nature子刊;論文總被引頻次近8000次。
材料科學學科ESI全球排名穩步提升,從2019年12月底的642位上升到2024年6月底377位,提升265位。

引育并舉,示范引領,師資隊伍建設展現新篇章
堅持引育并舉,學院人才師資隊伍結構持續優化。學院從黨管人才的政治高度、立德樹人的使命高度,實施人才強院戰略,堅持“引育并舉,外引內培”,不斷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和對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學院通過學術交流、合作走訪等途徑,積極宣傳學校招聘政策、平臺建設,積極協調主辦承辦學術會議,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并邀請相關領域的國家高層次人才、知名專家,來校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成才。

學院探索形成了青年教師企業博士后、青年教師進科研團隊、青年教師教學導師等工作機制,共引進教師56人。自主培育國家級人才1人、省級人才5人,1名教師獲甘肅五一勞動獎章、1名教師獲甘肅省優秀教師榮譽。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人才隊伍國際化水平持續提升。先后派出訪問學者11人,與海外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生10余人。
立足產業,聚焦發展,社會服務工作展現新作為


持續推進鎳鈷金屬新材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基地建設,重組成立甘肅省有色金屬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技術創新中心,組建成立甘肅有色金屬產業研究院,參與建設金昌有色金屬固危廢綜合利用等創新聯合體,與甘肅斯卓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中信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戰略協議,在科研開發、技術服務等領域進行全面合作,承擔多項關鍵技術攻關任務,助力地方鎳鈷、鋼鐵等產業創新發展。近年來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293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4項;完成企業技術轉化類重點項目240余項。科研進款2021年突破3000萬元、2023年突破4000萬元,2019-2023年累計進款1.6億多元,2024年有望突破5000萬元;以第二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實現學校國家科技獎零的突破。另外獲得省部級科技獎26項、廳局級科技獎38項。
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學生思政工作取得新成效

學院全面貫徹“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為學生搭建豐富的成長平臺,激勵學生練就真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新時代。加強黨團班一體化建設,開展“黨建+”系列活動,扎實做好思想引領、心理服務、安全管理等工作。構建教學與學工、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模范帶動與結對幫扶協同的一體化教育管理體系,培塑優良院風學風。依托學院特色思政品牌,組織“材料之美”教育、“材料有約”系列講座、科技文化節、銀杏林文化節及青年志愿服務等活動,推進“五育”并舉育人體系建設。榮獲甘肅省志愿服務大賽金獎2項,相關工作被中青網、新甘肅、甘肅共青團等媒體報道。近年來20多名教師獲得校級以上育人表彰,4名學生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為國家培養4000多名材料與冶金領域人才,顧克宏、劉霞、蘇少靜、劉繼周等一批杰出校友榮獲全國勞模榮譽。